媒體看有色 中國工業報(bao)報(bao)道:我國鈦工業資源自給率偏低,產業鏈推動科技創新與交流合作 |
[ 信息發布:本站 | 發布時間:2024-11-04 | 瀏覽:11039 ] |
钛被誉为“未来世纪的金属”。近年来,中国钛工业呈现出稳步增(zeng)长(chang)并持续优化的态势,各类主要产品产量与需求量连创新高。10月16日,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、独(du)联体国际(ji)钛协会等单位指导,西北有色金属研(yan)究院和(he)宝钛集团有限(xian)公司主办(ban)的首届中国—独(du)联体钛工业发展(zhan)论(lun)坛(tan)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(kai)。 与会嘉(jia)宾一致表示,钛在多个各行各业应用广(guang)泛,发挥(hui)着重要的作用,随着科技的不(bu)断发展(zhan),钛在城市管网、医疗装备、食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还将(jiang)不(bu)断拓(tuo)展(zhan)和(he)深化。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钛生产国和(he)消费国,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(zhan)势头,钛产量和(he)需求量连创新高,应用领域不(bu)断扩大,全产业链协同发展(zhan)取得(de)显著(zhu)成效,钛工业取得(de)了瞩目的成绩。
科技创新推动钛工业应用领域拓(tuo)宽 钛产业是推动尖端科技发展(zhan)和(he)国民经济增(zeng)长(chang)的关键(jian)原材料产业,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、经济及科技发展(zhan)中具有不(bu)可(ke)或缺的重要地位,钛工业发展(zhan)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。 “近年来,中国钛工业坚(jian)持创新驱动发展(zhan)战(zhan)略,不(bu)断推动技术创新和(he)产业升级,不(bu)断优化产业结构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,推动了钛在传(chuan)统产业及战(zhan)略性新兴(xing)产业的拓(tuo)展(zhan)应用,并深耕个性化、大众化、多样化应用场景,钛制日常(chang)消费品应用,也取得(de)了显著(zhu)进展(zhan)。”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(chang)兼秘书长(chang)段德炳在会上表示。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西北有色院院长(chang)张平祥表示,钛工业作为现代(dai)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其轻质高强度、耐腐蚀(shi)等独(du)特优势,在航空、航天、舰船、核工业、医疗、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(hui)着关键(jian)作用。近年来,随着科技进步和(he)市场需求的不(bu)断增(zeng)长(chang),钛工业得(de)到了迅猛(meng)发展(zhan),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(zhan)的重要引擎(qing)。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2023年,中国钛矿(kuang)产量达到324.7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37%;海绵钛产量达到21.8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63%;钛材产量15.9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64%;钛材消费量14.8万吨,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9%。钛作为战(zhan)略性稀有金属,以其高强度、低密度、耐腐蚀(shi)等优异性能,在航空航天、海洋工程、新能源、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发挥(hui)着不(bu)可(ke)替代(dai)的作用。 值得(de)注意的是,钛及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。钛合金因其强度大、重量轻、耐热性强,被用于飞(fei)机的大梁(liang)隔框等结构框架件,及锻造钛风扇、压气机盘和(he)叶片、发动机罩、排(pai)气装置等部件的制造,不(bu)仅可(ke)以延(yan)长(chang)飞(fei)机使用寿(shou)命(ming),还可(ke)以减轻自身重量,同时提高飞(fei)机的飞(fei)行性能,降低能耗;在航天工业中,钛合金也被广(guang)泛用于制造各种压力容(rong)器、燃料贮箱、紧固件、仪器绑带、构架和(he)火(huo)箭壳体等。 在舰船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,钛的应用同样广(guang)泛。钛具有优异的耐腐蚀(shi)性、高强度和(he)低密度等特点,是制造舰船和(he)海洋工程设备的理想(xiang)材料,被用于制造核潜艇(ting)、深潜器、原子能破冰船等各类舰艇(ting),以及螺旋(xuan)桨推进器、鞭状天线、海水管路等舰船设备。在海洋工程中,钛还应用于海水淡化、海洋石油钻探、海洋热能转换电站等领域。 同时,在化工与石化工业领域,由于钛具有优异的耐腐蚀(shi)性和(he)化学稳定(ding)性,钛成为制造各种化工设备的首选材料。在汽车制造中,钛被用于制造连杆、曲轴、挡圈、气门等零部件,可(ke)以减轻汽车重量,提高燃油效率;在摩托车制造中,钛可(ke)以提高摩托车的性能和(he)耐用性。钛还被用于制造铁路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零部件。 此外,在医疗领域,钛的应用也越来越广(guang)泛。在建筑领域,钛的应用发展(zhan)速度加快。在生活(huo)用品领域,钛还被用于制造厨具、杯壶、小家电、眼镜架、手表、电脑、照(zhao)相机外壳等生活(huo)用品,高尔夫球杆、羽毛球拍、网球拍等运(yun)动器械。在能源领域,钛合金能广(guang)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中钛双极板、水电解制氢的电解槽等;在地热能源开(kai)发中,钛被用于制造冷凝(ning)器、汽轮机、泵等设备,可(ke)以提高采热实收率并延(yan)长(chang)地热井的寿(shou)命(ming);在热能和(he)核能发电装置中,钛制成的冷凝(ning)器和(he)热交换器使用寿(shou)命(ming)长(chang)达40年之久。 对于未来中国钛材需求的预测,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(chang)兼秘书长(chang)安仲生表示,化工仍是用钛最多的领域,航空领域将(jiang)是最有潜力的增(zeng)长(chang)点。此外,海洋用钛潜力巨大,但需要大力推广(guang)。值得(de)关注的是,冶金、电力行业用钛量将(jiang)增(zeng)长(chang)缓慢(man),3C、日用品、空调领域或成新增(zeng)长(chang)点。 多方协同解决(jue)行业面临问题 在肯定(ding)我国钛工业取得(de)显著(zhu)成绩的同时,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。尽管我国钛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,产量和(he)消费量连续多年位居(ji)世界前列,但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、高端产品供应不(bu)足、低端产品过剩(sheng)、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挑(tao)战(zhan)。
“当前,我国钛工业面临资源自给率依(yi)然偏低,冶炼端产能增(zeng)长(chang)依(yi)然明显高于加工端,钛材加工端扩张周(zhou)期与行业周(zhou)期不(bu)同步等问题。”安仲生分析称。 安仲生进一步表示,近几年我国所需钛矿(kuang)的35-40%来源于进口,虽然国内加大了对钛矿(kuang)的开(kai)发力度,但仍然摆脱不(bu)了钛矿(kuang)大量依(yi)赖进口的局面。同时,冶炼端产能增(zeng)长(chang)依(yi)然明显高于加工端,新建EB炉、VAR炉均较多,导致钛锭冶炼能力超过下游需求,部分设备处(chu)于闲(xian)置状态。此外,钛材加工端扩张周(zhou)期与行业周(zhou)期不(bu)同步需求端增(zeng)速明显低于供给端。更加值得(de)注意的是,部分产能过度超前建设,企业或将(jiang)面临较长(chang)时间的发展(zhan)期。 记者梳理发现,从全球范围看,2023年,世界经济增(zeng)长(chang)动能不(bu)足,地区热点问题频发,外部环境的复(fu)杂性、严峻性、不(bu)确(que)定(ding)性上升。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(bu)稳固,有效需求不(bu)足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(sheng),社会预期偏弱(ruo),风险(xian)隐患(huan)仍然较多,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,国际(ji)循环存在干扰(rao)。国内外各种不(bu)利因素同时出现,使得(de)我国企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(zeng)大。具体表现在原料价格虽然稍有回落但仍处(chu)于高位,国内下游冶炼加工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居(ji)高不(bu)下、产品售价不(bu)断下行的巨大压力。 从国内看,2023年,在冶炼端,高钛渣、海绵钛企业的经营情况明显转差。高钛渣企业几乎全年处(chu)于保本经营状态,部分企业因产品售价过低被迫停产。随着下游用户自建高钛渣产线的情况越来越普遍,传(chuan)统高钛渣企业的市场空间不(bu)断被压缩。海绵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(sheng)的问题在2023年2季度开(kai)始显现,产品价格大幅(fu)下滑,部分企业出现产品价格倒挂(gua)现象(xiang)而被迫减产停产。受国内产品价格下滑影响,出口订单价格与国外企业售价也存在一定(ding)差距,2023年年末价差扩大到1万元/t以上。 对此,安仲生曾表示,要继续加大资源保障工作的关注度。“虽然我国钛矿(kuang)产量逐(zhu)年增(zeng)长(chang),部分企业在沸(fei)腾(teng)氯化法生产海绵钛、钛白粉的技术工艺上取得(de)初果(guo),但基础研(yan)究及过程控制能力不(bu)足,生产、检(jian)测装备水平有待提升,高端应用的技术储备不(bu)足等问题依(yi)然需要长(chang)期持续投(tou)入才能逐(zhu)步解决(jue)。”安仲生说。 在安仲生看来,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(yan)三(san)方合作,促进成果(guo)转化。未来我国产学研(yan)三(san)方的合作更加紧密,尽快完成先进技术成果(guo)的技术转化,进而实现产品品质的快速提升。 此外,他还表示,要加快冶炼产品国内外标准对接,促进相关产品出口。随着国内冶炼加工能力的扩大,海绵钛、钛锭产品的出口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压力。但在出口过程中,部分产品面临国内外质量体系标准不(bu)一致的问题。建议国内有能力的企业关注国外市场变化,加强与国外客户的沟通对接,有针对性的生产符合国外需求的产品,扩大出口规模。 对此,宝钛集团有限(xian)公司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何书林介绍,近几年,宝钛集团主导制定(ding)的《钛及钛合金命(ming)名(ming)系统》等4项国际(ji)标准先后(hou)发布实施,填补国际(ji)空白;研(yan)制的多项钛材专用熔炼、生产装备,有效提升了钛产业发展(zhan)水平。同时,持续创新技术、引领需求,开(kai)拓(tuo)了新能源、3C电子等众多新领域市场,为产业发展(zhan)注入新的动能。 对于目前我国海绵钛行业迅速增(zeng)产,竞争态势加剧,加之市场客户对海绵钛“质”与“价”的要求,中国船舶集团有限(xian)公司第(di)七(qi)二(er)五研(yan)究所副总工程师姜建伟表示,这将(jiang)倒逼(bi)上游海绵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,提升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一是现有克劳(lao)尔法生产技术提升及装备升级;二(er)是研(yan)究新的冶炼技术与方法,实现短流程、低成本、高效率,从而实现海绵钛产业高质量发展(zhan)。 深化交流合作助(zhu)力产业蓬勃发展(zhan) 中国与独(du)联体双方钛协会一直秉承服(fu)务企业、促进行业发展(zhan)的宗(zong)旨,积(ji)极发挥(hui)服(fu)务、协调引领作用,搭建多种交流平台(tai),聚焦科技创新及应用领域拓(tuo)展(zhan),关键(jian)技术和(he)装备不(bu)断取得(de)突破,钛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(zhan)的良好态势。 据了解,独(du)联体国家拥有丰(feng)富的钛矿(kuang)资源,拥有完整的钛材加工产业链,在全球海绵钛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,在钛材加工制造工艺方面处(chu)于全球领先地位。 独(du)联体钛协会会长(chang)AndreyAlexandrov在会上表示,在独(du)联体国家,钛被评估为一种有前途的结构材料,可(ke)确(que)保各行业的科技进步,独(du)联体国家钛工业发展(zhan),资源优势突出,产业链完整,研(yan)发水平与产业化技术基础扎实,钛材高端制造与高端供应享誉全球,因此,他强调,要加强国际(ji)合作与交流,为全球钛产业发展(zhan)做出贡献。 西安市委常(chang)委、副市长(chang)孟浩在致辞时表示,近年来,中国钛工业发展(zhan)迅猛(meng),陕西省的钛产业发展(zhan)在研(yan)发以及产业规模均处(chu)于国内领先的地位,在高端应用领域具有绝对优势,也取得(de)了一系列重要成果(guo)。陕西更是把培育(yu)千亿级钛及钛合金产业创新集群作为推动陕西省加快形(xing)成新质生产力,不(bu)断塑造高质量发展(zhan)新动能的重要抓手。 孟浩介绍,西安市钛及钛合金产业链企业在技术、装备、人才上也具有领先优势,目前已形(xing)成以西部超导、西部材料为行业龙头的钛及钛合金产业中游企业群,以西航公司、中航西飞(fei)等为龙头的产业下游企业群,也聚集了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钛产业研(yan)究和(he)教学的高校集群,产业链条完整高效,产业发展(zhan)健(jian)康有序。 作为中国钛工业的摇篮,宝鸡市形(xing)成了以宝钛集团为龙头,以拓(tuo)普达钛业、永(yong)盛泰钛业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,以600多户相关企业为配套,以国家钛材检(jian)测中心、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(yan)究院、宝钛新材料研(yan)究院、宝鸡文理学院、陕西机电职(zhi)业技术学院、宝鸡职(zhi)业技术学院等平台(tai)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支撑,集钛熔炼、加工、制造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(zhan)格局。陕西省宝鸡市委常(chang)委、副市长(chang)高宏真致辞时表示,2023年,宝鸡市钛材产量近7万吨,全产业链实现产值640亿元,钛产业规模居(ji)全国之首。钛及钛合金产业2019年被列入国家战(zhan)略性新兴(xing)产业集群发展(zhan)工程,2022年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 记者从会上获(huo)悉,中国与独(du)联体国家海绵钛、钛材产量合计(ji)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(san)以上,双方的深度合作,不(bu)仅有助(zhu)于提升在全球钛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和(he)影响力,还将(jiang)推动全球钛工业实现更高质量、更可(ke)持续的发展(zhan)。中国与独(du)联体钛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双方企业的互(hu)利共赢,为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(ding)增(zeng)长(chang)和(he)全球钛工业的繁荣发展(zhan)作出了积(ji)极贡献。 安仲生表示,钛民用产品将(jiang)成为行业未来发展(zhan)新动力,要积(ji)极开(kai)展(zhan)国际(ji)合作。中独(du)间合作空间广(guang)阔,例如在民航客机等领域,通过双方共同的努(nu)力,力争打破现有垄断格局。 段德炳建议从三(san)方面加强合作:一是加强人文沟通,促进优势互(hu)补。二(er)是强化共商共建共享,促进模式(shi)创新,推动钛产业合作提质升级。三(san)是深化社会组织合作,发挥(hui)协会商会作用,搭建高水平互(hu)动平台(tai)。 (中国工业报(bao)记者曹雅丽) |